阿q精神来源于鲁迅的一篇小说《阿Q正传》,在小说中的阿Q特别善于自我安慰,“阿q精神”一词也是来自于此。用现代的词汇来说,阿q精神就是骗自己的意思。
阿Q是清朝末年江南农村的一个穷短工,没有土地,没有家,甚至连姓什么的权利也没有。他经常盲目自大,可一碰到实际问题,他又自轻自贱和自欺欺人,不敢正视现实。阿Q是封建殖民社会中平民的典型代表,他通过操纵思想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"精神胜利法",他的冷漠和傲慢的两面性,使"阿Q精神 "从此成为这种角色的代名词。
鲁迅塑造阿Q这个形象,是要告诉人们,人如果不敢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, 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正缺点。弱者靠精神胜利法,是不能改变失败的现状的。
鲁迅希望借由阿Q这人物企图反映出当时许多中国人在性格上面的诸多问题,诸如在精神上自大自满、思想封建落后等。“阿Q”这个词被用来形容一种自以为是、而在事实上能力比不过别人、或面对苦难、屈辱时的精神状态,因为阿Q使用的是“精神胜利法”的惯性思维逻辑以自我安慰,找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理由,使自己忽略难堪羞辱的处境,但不思反省、不改善有问题的行为模式,才是他最严重的性格缺陷。
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,他所写的“阿Q”,是中华民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,突出地表现在:自欺欺人、自嘲自解、妄尊自大、自我陶醉、自我安慰、自我麻醉的境界。
鲁迅先生“哀其不幸,怒其不争,”以“阿Q”为原型,痛斥那些不能面对现实、自我逞强而以曼妙心理作用,面对强者以“精神胜利法”,以憋屈的、后退一步的、自我作贱的、护短……一切不思进取的愚昧行为,为自己解脱罪责,这种一系列的做法行为被称之为“阿Q精神”。
“鲁迅先生在文化战线上,代表全民族大多数,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、最勇敢、最坚决、最忠实、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。鲁迅先生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。”
对于“阿q精神”很多人的理解不同,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大背景下,鲁迅先生确实给出了最真实而深刻的解析。只不过时过境迁,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,在一定程度上“阿q精神”也是一件好事。比如在人生艰难的时候,尤其是无力改变什么的时候,确实需要有一点自我安慰的精神,但又不能被这种盲目的乐观迷失自我,如何控制这个度,是最为关键的点。